【未成年人是指多少岁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“未成年人”这个词,尤其是在法律、教育、社会福利等领域。那么,“未成年人”到底指的是多少岁呢?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,对“未成年人”的定义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不同年龄段的划分。
一、未成年人的定义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。也就是说,18岁以下的公民都属于未成年人,享有法律赋予的特殊保护权利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国家和地区对“未成年人”的年龄界定可能略有差异,但在我国法律体系中,18岁是判断是否为未成年人的重要分界点。
二、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
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成熟,法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保护,包括但不限于:
- 受教育权: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接受教育;
- 人身权利:禁止任何形式的虐待、遗弃或伤害;
- 隐私权: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;
- 参与权: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项中,有权表达意见。
三、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(按法律标准)
| 年龄段 | 称谓 | 法律意义说明 |
| 0-6岁 | 婴幼儿 | 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全面照顾 |
| 7-12岁 | 小学生 | 享受义务教育,需由监护人陪同活动 |
| 13-17岁 | 少年 | 可以独立进行部分民事行为,但需监护人同意 |
| 18岁及以上 | 成年人 |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,享有全部权利 |
四、结语
“未成年人是指多少岁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其背后涉及法律、社会和家庭等多个层面。了解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,也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未成年人应有的尊重与保护。
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清晰、实用的信息参考。


